拉水怎么办,拉水一天10多次怎么办


腹泻拉水怎么办? 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 , 或含有未消化食物 , 甚或脓血 , 并且排便次数频密 , 伴有排便急迫感、肛门周围不适、失禁等症状 。 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 , 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。 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 , 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 , 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 , 造成全身不适 。 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、剧烈呕吐或高热 , 应到立即医院就诊 。
一、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
伴随的症状
可能的诊断
急性腹泻 , 水样便 , 可伴有(或不伴有)发热 , 脐周疼痛 胃肠炎 , 多为食用不洁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
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 , 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 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 , 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
慢性腹泻伴发热 常见于慢性痢疾、血吸虫病、肠结核和结肠癌等
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 结肠过敏、直肠或结肠息肉 , 还须排除结肠癌
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 , 含有脓血小块 , 量较多且有恶臭 急性阿米巴痢疾
粪便量多 , 恶臭异常 , 呈灰白色油脂状 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
严重腹泻 , 伴有剧烈呕吐、发热、严重脱水 , 粪便呈米泔水样 , 病情凶险 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
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
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 , 此时 , 沙门氏菌肠炎、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 。 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症状 , 易混淆诊断 。 此外 , 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 , 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 。 因此 , 对三者加以鉴别 , 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。
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、水果等引起发病 , 1岁以内幼儿少见 , 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 , 同时有腹痛 , 以左下腹痛为主 , 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 , 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 , 甚至更多 , 但大便量少 , 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 , 里急后重明显 , 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 , 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 。 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。
沙门氏菌肠炎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牛奶、蛋类、家禽、内脏等引起发病 , 1岁以内幼儿多见 。 首发症状为先吐后泻 , 常有呕吐 , 以脐周腹痛为主 , 每日便次在3-10次 , 大便量多 , 大便性状为水样带粘液 , 里急后重不明显 , 大便镜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 , 大便培养可找到沙门氏菌 , 治疗药物选用复方新话明、氯霉素、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。
轮状病容是6岁以下幼童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 , 以6个月~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。 轮状病毒性腹泻首发症状为呕吐、咳嗽 , 腹泻每日3-10次 , 大便为稀便、水样或蛋花样 。 有酸臭味 , 无粘液及脓血 , 大便镜检、大便培养均阴性 , 血象不高 , 病毒检测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。 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 , 可不用抗菌药物 。
抓“肚筋”医治拉肚子
因受凉而引起的拉肚 , 可用抓“肚筋“的方法来治疗 。 让患者俯卧于床上 , 可在患者两肩胛骨内侧分别抓住一根较粗的筋“即肚筋” 。 抓住此筋提起来 , 再猛地松开 , 这样左右如是几次 , 便有奇效 。

推荐阅读